欺诈(欺诈消费者赔偿标准)

欧易中国 726 0

  中新网9月8日电“您尾号2112卡31日14:27手机银行支出(积金积存)5,700元,余额54,39元。【工商银行】”

  近日,浙江省杭州市民徐先生收到了一条以“95588”欺诈的名义发来的短信,随后便接到了自称为“工商银行客服”的电话,说是银行系统显示有人使用了欺诈他的银行卡进行了消费,并表示为了确保资金安全,要将钱退回到徐先生的银行账户中。

  在取得徐先生的信任后,“客服”很迫切地表示两分钟之内要帮忙把钱退回,不然就退不回来。与此同时,“客服”也让徐先生告知手机所收到的短信验证码。之后没过几分钟,徐先生就开始陆续收到银行的交易短信,眼看钱逐渐被全部取出,徐先生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电话诈骗,赶紧向银行举报并进行了挂失处理,但最后账号中的余额仅剩27.14元。

  事后复盘,本案受害者首先是网银账户被骗子盗取,通过网银办理基金基存业务(这个业务不需要短信验证码),办理后制造了余额减少的假象。紧接着,骗子又打电话伪装成客服,谎称帮助办理退款,实际上获取了受害者开通e支付的短信验证码,帮其开通e支付业务,利用手机银行客户端的“一键支付”功能,盗取网银中的钱财。说起这次被骗经历,徐先生仍然心有余悸,但徐先生的遭遇却绝非个例。

欺诈(欺诈消费者赔偿标准)

  9月7日,360在京发布了国内首份基于大数据研究的电信诈骗分析报告——《2016中国电信诈骗形势分析报告》。报告中显示,在用户接到的所有诈骗电话中,虚假的金融理财诈骗最多,占43.2%,此类诈骗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尤其盛行。其次是身份冒充诈骗,占25.2%。各类虚假的业务推销电话也是被用户大量吐槽的诈骗电话类型。

欺诈(欺诈消费者赔偿标准)

标签: #欺诈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